欢迎访问湖南天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联系电话:0730-8613770
设为首页|添加收藏|联系方式

作家风采

湖南天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电话:0730-8613770

手机:18973014560 13908402990

QQ:3038864518 854421338

邮箱:hyycqg@163.com

地址:湖南省岳阳市金鹗路408号圣鑫城•财智公馆1101室(政府家属区斜对面)

书评欣赏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作家风采 > 书评欣赏

论《岳阳楼史话》的史学性、美学性与文学性 吴功正

(吴功正(1943- ),男,江苏如皋人,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首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)

  何林福著《岳阳楼史话》(湖南地图出版社2013年出版),拾遗补阙,求真务实,在地域体、专门性的历史地理学的范式内,别开生面,凸显出史学性、美学性、文学性特征,开拓了“史话”一类体式的新天地。

一、《岳阳楼史话》的史学性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弘扬了史学求真务实的精神。史话,顾名思义属于历史学的范畴。这部著作是作者繁忙繁重本职工作之外的纯业余性研究,但却显示出标准的专业化水平。作者尊重历史,发掘历史。在充满对历史的敬畏感的前提之下,又善于钩沉史料,组合历史的有机程序。岳阳楼的史料是丰富的,却是无序的。岳阳楼上溯东汉,下至当代,没有现成的完整的文献文字记载,只有或散如零星、或一鳞半爪的史料分布在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之中。作者淘沙取金,钩隐钓沉,广泛收集岳阳楼的历史资料。作者重视原始性、第一手的史料,详细占有,而这些资料经过作者的巧手编织,产出了有机体,显示出专业化的程序编制能力。作者以断代史的的框架结构的纵向方式,从三国时期鲁肃阅军楼到21世纪初最新情况,分历史时期、阶段的由来、演化、沿革了如指掌,一一叙述到位。在纵向结构中又横向旁逸斜出了林林总总、方方面面的传说、诗话、趣闻、轶事等等,从而达到历时性线索与共时性层面的融合,框架结构上的点与面、放射与聚焦的融合。书中又有《岳阳楼楹联集注》、《岳阳楼史事记略表》、《岳阳楼研究资料索引》,起到对全书的陪衬、辅助和丰富作用。这样就出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:历史是逻辑性的有序展开,逻辑则有着历史的有机内涵,也就是历史记忆和历史传统的统一融合。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在史学方面着力克服了三道难关:“一难在岳阳楼资料本来之少,二难在资料难寻,三难在资料处理。”妥善掌握了三项原则:“一是在资料收集方面,重寻根究底;二是涉及到岳阳楼史实的人和事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察;三是本着无一事无来历之实证原则,皆有一一落实之说明和考证。对仍无法厘清的问题,则存疑待考,始终保持一种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治学态度。”(《岳阳楼史话》第358页,以下标注页码者均为该书)成功实现了“三性”统一:“历史性、文献性和纪实性”的统一(第353页)。

  作者“考证史事,首重史源。使用典籍,看重原典”(第358页),是治史经验之谈。于是,作者重视从史料的源头上发掘、掌握,实现了两个“第一”:第一手、第一批。特别善于对现成的资料辩疑剔伪,这同样是自宋代以来文化精神、史学—理学的怀疑精神的传承和发扬。作者面对每一件史料都反复考量、考证,不予盲从。

  (一)史源发掘

  何林福认为:“吴地各县的谯楼建筑据史料证实是始于三国。作为邸阁重镇的岳阳自然也不例外,故推断当时在岳阳城西城上所建谯楼,应是今岳阳楼的前身。”(第17页)又如,清代窦垿的岳阳楼长联写在何时何地?作者周密地考其史迹,认为是写在道光三十年(1850)八月,回乡省亲的途中常德市。(第185页)再比如,毛泽东一生究竟登过岳阳楼没有?作者经过广泛的收集和阅读历史文献,从毛泽东1937年7月在延安住所同左漠野的谈话中得知:毛泽东登过岳阳楼。(第250页)由此可见,作者深入挖掘出了岳阳楼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真相。

  (二)考订辨析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作者对涉及岳阳楼的相关资料,穷究辨析,以澄清史实;先作考证,后下结论,而所作的结论,不是含糊其辞、游移不定,而是斩钉截铁、肯定不移。如岳阳楼的始建时间,自古众说纷纭,主要有“三说”:一说是“莫详创始”,二说“肇自汉晋”,三说“始于唐代”, 《岳阳楼史话》却雄辩地力排他说,认为:“岳阳楼的历史应从鲁肃阅军楼算起,至今有近1800年。”(第22页)又如在名人诗歌题咏是谁始称“岳阳楼”?再如范仲淹千古之作《岳阳楼记》究竟诞生于何地?也是聚讼纷纭,一说邠州,二说邓州,三说岳阳。经过多方考证,作者最后给以结论:“从宋代迄于现代,不少学者对此问题作了研究探讨。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滕子京去函求记时,范仲淹是在邠州任上,而他在写《岳阳楼记》时,则已在徙知邓州了,《岳阳楼记》也理应写在邓州。”(第66页)有人说,元代至正七年夏永所绘的扇面画是最早的岳阳楼图,作者断然否定,“其实不然”,“南宋画家的《岳阳楼图》就先于此”(第73页)。这些第一手材料,从别的书中是很难读到的。

  (三)专业水准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作者在历史学、考据学方面的专业水平很高,运用起来得心应手。比如,谁人始称“岳阳楼”?起初,作者在《岳阳楼史话》(1989年4月第1版)中,认为贾至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以来称古楼为“岳阳楼”的,并为后人所沿用。后来,他根据《岳阳楼名小考》一文的探讨,进一步考诗歌题咏岳阳楼最初第一人,唐代大诗人贾至、李白,同是乾元二年都游过岳阳,都留下诗作称过“岳阳楼”,哪一位在先?作者从诗歌本身即内证出发,再结合地理学、气候学原理分析道:“从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》中‘雁引愁心去’窥知,鸿雁北归应是春去不远的时节。而诗人贾至到岳阳的时间也是乾元二年••••••据他所写《初至巴陵与李十二、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》诗中‘江畔枫叶初带霜,渚边菊花亦已黄’,可见贾至抵达岳阳是秋九月。”在《岳阳楼史话》再版时,作者对其作认真修订说:“从现存诗稿看,李白称岳阳楼在前,贾至在后。”(第36页)有理有据,确凿不移。但是这种善于吸收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,勇于自纠的诚实学风是难能可贵的。又如,考证南宋《岳阳楼图》就引证了左海的《宋画岳阳楼图释》的三条依据(第77~79页)。总之,他的岳阳楼考证,不是孤证单行,横生险证,而是内外互证,结合引证,遂扎实充分,这样的“史话”完全可以视为信史。

二、《岳阳楼史话》的美学性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发挥了美学融会贯通的优长。其《后记二》说:“一个人在观察一个事物、研究一个问题时,如果具有多专业的背景、多学科的视野,就能从多学科、多层次来分析思考,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•••••展开了多学科、多层次、多侧面的综合研究,显示其对传统研究的优势来,用镜头定格真相,让文字纪录岳阳楼,读图时代更需要文字的力量。”(第357页)这应该是解开《岳阳楼史话》成功的一把钥匙。《岳阳楼史话》以岳阳楼为轴心,纵横经纬,四出伸展,广涉建筑、园林、绘画、书法、工艺等门类艺术、美学。

  (一)建筑美学方面

  评述岳阳楼时,作者有一番见解,甚得建筑美学的要领。他写道:“中国古代建筑,大都不是孤立地去表现单座建筑本身的完善,而是凭借周围的自然环境,以群体组成一个和谐的空间。在组合中,建筑的排列,讲究主客层次和虚实对比,追求深藏内心的理想。”(第2页)扣合岳阳楼山水楼阁的生态总特点,展示了“岳阳楼与洞庭湖、君山的周围湖山壮丽景色融为一体,因地构筑,借景而生”(第2页)的总体景象和风貌。总叙上世纪70年代大修岳阳楼建筑风格后,分述四个建筑美学的特点:四柱结构,如意斗拱,盔色楼顶,飞檐四起。整个叙述文字至为细致、细密,十分具体、具象,连十来厘米的细小部件,也不放过,一一陈述,毫无遗珠之嫌。可谓宏观宏放、微观精微。作者用审美笔调描写了一幅幅美的建筑图景,例如“每一个斗的斗口上有两拱成十字交叉,交叉口插入纯装饰的昂,昂头雕刻成各种形状,下层为靴头,中层为龙头,上层为凤头,最上层为云头。斗拱与插昂,看来纷繁复杂,实则排列规整形似蜂窝,外形美观。”“四根老角梁处于脊柱顶端,脊柱内插有一‘天心’,上通宝瓶。‘天心’的作用主要是使宝瓶稳固,宝架上方的椽子,每根上垫有小木方直至底瓦,组成弧形,成为盔顶向外的突线。从外形看,四条棱脊陇起陡曲,似古代将军的头盔,故称为‘盔顶’。岳阳楼为国内唯一大型盔顶建筑,显示出更为丰富生动的造型轮廓。”(第142页)

  (二)绘画美学方面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评述北宋范宽画风:“范宽到晚年用墨太多,如深暗暮夜,不分土石,但物景的幽雅,独步古今,尤其是重叠的山顶上画密林,水际画突兀的落石,画屋宇全用墨色笼染,后人叫他铁屋,这是画风最显著的特点。”(第74页)评述当代画家徐照海的《岳阳楼图》的组合画,对其中的一幅说道: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勇于创新,大胆采用写意的手法,以虚带实,虚实结合,把芜杂变成了简洁,松散变成了集中,平淡变成了神奇,亭台楼阁既有界画的严谨、真实,又有写意画的灵动、概括,波光水影描绘独特,雾霭云岚神秘莫测,形成了一种拙重厚大的绘画风格。这样处理,画面主体具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感。海内外视他为中国当代杰出的界画家••••••既有北国山水之气势,又有江南水乡之秀丽。”(第146页)评述《洞庭秋月》道:“运用一定程度的界画技法,着力描绘了岳阳楼主体部分,其余部分则吸取写意手法,大胆利用空白,着意渲染,虚实对比,动静结合。整幅画结构完整,透视舒张,线条活泼生动,主题突出,意境深邃,在山水画中别具一格。”(第147页)

  (三)书法美学方面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在评述清代张照书写的《岳阳楼记》道:“前6行全用楷体端正书出,从第7行的‘北通巫峡,南极潇湘’起由楷书转行书,流行劲挺,不同凡响。其字既有欧阳询笔法的劲峭严正,虞世南字形的婉雅秀逸,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。他用笔圆方兼并,横平竖直,起收笔干净利落,字形方正,笔力雄浑,但具有技法多变而不拘一格的特点。比如,《岳阳楼记》中的重字较多,在处理字形时容易雷同。而张照别出心裁,对7个‘忧’字的处理,字字形态各异,10个‘之’字,个个‘变转悉异,遂无同者’,完全能与‘天下第一行书’的《兰亭序》中的‘之’字相媲美。”(第104~105页) 

  (四)工艺美学方面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对于岳阳楼的屏风、湘绣、织锦、铁画等,用墨也是花团锦簇,一一道来,极有欣赏价值。

三、《岳阳楼史话》的文学性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显示了文学诗情画意的特点。“历史著作也要有‘文采’,我写《岳阳楼史话》亦追求这点。我特别追求语言表述的质朴、简洁、生动、含蓄、形象之美,并借助历史图片画卷等文学艺术手法,尽量做到文史交融,图文并茂,相互配合,相得益彰。”(第353页)作品实现了作者文学审美的追求。行文雅俗共赏,明白如话,没有高头讲章的艰涩,没有故弄玄虚的做作,文风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,走出了“史话”的新路子,即历史文化的大众化;寓历史知识、文化于晓畅的文笔之中,并借助图像,赏心悦目,显示出通俗的高雅的成功之处。

  (一)史话—诗话的特色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虽出之以史话的显性名称,但潜藏着诗话的隐性线索,如影随形。如在讲述岳阳楼的源头史、沿革史、演变史时,总是将这一时期的诗歌(包括散文等),随手拈来,文史双璧,相得益彰。“诗依楼成,楼伴诗传,岳阳楼更加名闻遐迩。”(第40页)又如对唐代咏岳阳楼的孟浩然和杜甫的两首名诗,引用历代甚至国外的评论,堪称一则诗话。其它亦多有相类的处理,交替出现了史话与诗史的框架布局,从而形成了该著的一大特色。

  (二)注析—鉴赏的功力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中有《岳阳楼楹联集注》,其楹联构成了岳阳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分“现存编”、“拾遗编”,几乎一网打尽,其补苴罅漏的功夫显著。有作者简介,注释词义,考核典实,正本清源,要言不烦,简洁明了,起到了提示和启迪艺术欣赏情趣的效果。对清代窦垿的岳阳楼长联几乎用3000字左右的篇幅,浓墨重彩、洋洋洒洒予以解析,成为一篇相当独特且又相对独立的鉴赏文字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赏析。思想内容:“高度概括了与岳阳楼有关的历史人物,绘形绘色地描写了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,从而抒发了能够跟这‘地灵人杰’相称的忧国忧民的广阔情怀。他从人文景观(上联)和自然景观(下联)两个方面,展示了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’。”(第185页)艺术特色:“综观全联,字字紧扣岳阳楼,选材之精当,对仗之奇巧,令人叹绝,更加使人回味无穷的是全联以问句始,以问句终,内涵丰富,底蕴深厚,气势恢宏,脍炙人口。无怪乎此联从悬挂之日始,就在数不胜数的岳阳楼楹联中独占鳌头,与岳阳楼之名相得益彰而闻名天下。”(第189页)

  (三)描绘—叙述的文采

  《岳阳楼史话》的描绘和叙述的文字语言文采斐然,试举几例:建筑方面,对飞檐的描述,“三层檐面铺盖黄色琉璃瓦,每层都飞檐四起,十二个飞檐,檐牙高啄,似鸟嘴在高空啄食,又像张开的十二只翅膀振翅欲飞。一眼望去,重檐鳌突,藻井琐窗,雕梁画栋,丹柱彩楹,金碧辉煌”(第143页)。绘画方面,对《洞庭秋月》的描述,“画面上八百里洞庭,烟波浩渺,水天一色,皓月当空,一派秋夜的迷人景色”,“以方形构图,虽然是画月,但仍把岳阳楼放在最主要位置,背景衬以洞庭天下水,水上升明月。远处水天一色,横无际涯,水鸟渔帆出没在水汽氤氲的波涛中;近处惊涛拍岸,雪卷千堆。而岳阳楼左右的树木作为陪衬,它的形象也变得模糊,由于它的模糊,才有了岳阳楼的清晰突出,高耸在空蒙迷茫的烟树丛中。特别是以画树而引申到楼的淡墨,变为烟雾氤氲,升腾缭绕,更增添了岳阳楼的神秘与威严、悠久与浑厚,使画面更为灵动”(第147~148页)。书法方面,对《洞庭秋月》的题词,“画幅左方的题词,也很有讲究,欹侧多变的结构,粗涩锋利的线条可追瓦釜牖瓮时代的甲骨文”(第148页)。楹联方面,对楹联的总概述,“有历代社会名流和文人即景撰联和撷古人诗文名句的集联,也有移花接木之联。内容异彩纷呈,意象纵横:或述古道今,情思悠悠;或描摹形神,挥洒淋漓;或景融哲理,余音袅袅;或感事抒怀,述志道情;或记事励志,启迪心性”(第272页),文字整饬,话语优美。

  总之,《岳阳楼史话》是一部以“史话”为主体,裹和与渗透美学、文学要素,全面揭示出岳阳楼整体真实面目和进展的历史,是岳阳楼研究的优秀著作。

 

网站首页|关于我们|办书号|作家风采|影视制作|网上书店|资讯中心

扫一扫,手机访问我们!
扫一扫,手机访问我们

服务热线

0730-8613770

QQ:3038864518

QQ:854421338

扫一扫,手机访问

扫码进入
手机网站